<td id="lux17"><ruby id="lux17"></ruby></td>
    <acronym id="lux17"><strong id="lux17"></strong></acronym>
    <tr id="lux17"></tr>

    <td id="lux17"></td>
      1. 關于我們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夾

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> 新聞中心>> 國內保險 >> 正文內容

        未來五年:保險業將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

        來源:金融時報    作者:王笑    發布時間:2020年01月10日

          日前,銀保監會發布《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指導意見》),要求銀行業保險業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擴大金融業開放,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、競爭力、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,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,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。

          

          數據資料

          《指導意見》指出,到2025年,銀行業保險業發展目標將是實現金融結構更加優化,形成多層次、廣覆蓋、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。公司治理水平持續提升,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。個性化、差異化、定制化產品開發能力明顯增強,形成有效滿足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體系。信貸市場、保險市場、信托市場、金融租賃市場和不良資產市場進一步健全完善。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得到有效處置,銀行保險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。

          

          數據資料

          風險保障功能進一步加強

          具體到保險業來看,其風險保障功能再一次被突出強調?!吨笇б庖姟分赋?,保險機構要回歸風險保障本源,發揮其經濟“減震器”和社會“穩定器”的作用,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和長期穩定資金。

          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,保險機構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,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得到穩步提升,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取得明顯成效。

          自行業轉型以來,保障類保險產品得到空前的發展機遇,健康險等保障險種發展提速明顯。銀保監會數據顯示,去年前11個月,健康險實現6564億元的保費收入,同比增長29.8%??傮w來看,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到3.96萬億元,同比增長約11.9%,其中財險與人身險保費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.5%和13.1%,維持了穩定的增長。

          

          數據資料

          穩定增長的背后離不開行業經營能力的提升。從人身險方面來看,近年來,保險行業大力發展企業年金、職業年金、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,創新滿足消費者終身、長期領取需求的多樣化養老保險產品,從政策層面來看,這些險種仍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重點。同時,保險機構積極布局包括醫療、疾病、康復、照護、生育等多個領域,試圖開發覆蓋消費者生命周期、滿足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,著力打造健康、醫養產業生態閉環。目前,不少險企投資的醫院、養老社區已紛紛開始運營,保險行業已開始更高層面的發展轉型。

          有需求就要有供給,盡管行業發展快速,但無論從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來看,仍有大量細分市場等待挖掘。面對尚未“開墾”的大量市場需求,健康和養老領域仍然是未來人身險業務發展的藍海。對此,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,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也表示,要完善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,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融合發展。同時,積極發展多樣化的商業養老年金保險、個人賬戶式商業養老保險,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。

          從財產險方面來看,車險“獨大”的狀況隨著新車市場銷量下滑逐漸改變,不少財險公司為改善經營狀況,開始在非車險用力。特別是近年來,有國家利好政策的加持,農險的發展可謂進入了“快車道”,不斷擴面、增品、提標,諸如稻谷、小麥、玉米等重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也紛紛展開。

          隨著保險業風險保障功能日益增強,農險領域可提供的保障不止局限于收入保險等產品,也體現在巨災保險功能的提升上。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,我國多地就曾遭受風雹、地質災害、森林火災、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,給靠天吃飯的農業造成了巨額損失。應急管理部數據顯示,僅2019年一季度,農作物受災面積就達到71.1千公頃,直接經濟損失達27.9億元。而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,不僅可以形成災前預警、預防的機制,在實際發生損失后,分攤風險的能力也得到激發。對此,《指導意見》也提出,要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,加快設立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,擴大巨災保險試點范圍,精準高效地滿足人民群眾各領域的保險需求。

          險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將不斷提升

          現代保險服務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,不僅可以為我國經濟社會生活提供風險保障,不斷積累的險資更是實體經濟的長期資金來源。

          《指導意見》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,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,支持國家戰略。同時,支持保險資金、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產品投資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、股權投資基金等,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。

          從近年來的監管動向不難看出,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是保險行業的重點工作之一。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數據顯示,截至2019年11月末,保險業總資產達到20.12萬億元,險資運用余額17.96萬億元。除投資銀行存款外,通過股票、債券、股權、債權等方式,險資累計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15.55萬億元,成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投資者之一。

          2019年2月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》,明確提出研究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范圍限制。政策層面也鼓勵引導保險資金重點支持有市場、有前景、有技術優勢的新興產業領域,提供更多資本性資金服務重大國家戰略。

          除此之外,在服務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方面,險資還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,發揮著重要機構投資者的作用。統計顯示,截至2019年11月末,保險資金投資科創板賬面余額14.94億元;投資股票規模達1.81萬億元,約占A股流通市值的3.31%,成為股票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。

          

          數據資料

          另外,《指導意見》還提出,在融資方面,保險業應有效發揮其直接融資功能,運用多種方式為直接融資提供配套支持,提高直接融資比重,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,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。對此,申萬宏源研究報告表示,政策多次提及險資應發揮長線資金的本質優勢,未來,對險資運用的監管仍將堅持“有保有壓、扶優限劣”的監管思路,提升權益市場投資上限。

          具體細則需盡快落地

          可以看出,《指導意見》對我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。業界人士認為,為了適應當前行業發展需要,出臺實施細則、加速政策落地是需要盡快完成的工作。

          對此,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建議,在落實細則方面,可以適當引入機構破產機制,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的法律體系,明確破產管理和退出的具體流程。隨著我國保險業對外開放進程的加快,行業競爭將趨于激烈,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不僅可以形成行業自然的優勝劣汰,也可以為更多優質資本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,進一步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
          朱俊生還建議,要堅持深化行業內的改革不動搖。首先,深化費率市場化改革要順應保險市場價格競爭的內生需求,用價格機制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。同時,要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,增加市場主體資產配置選擇空間。擴大保險資金的投資范圍,逐步放開能夠有效匹配保險資金運用需求的投資領域。另外,還要推動市場主體的產權改革,完善治理結構,為民營資本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,建立適應現代經濟體系要求的保險市場。

         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,從監管層面來看,需完善符合現代保險市場體系要求的保險監管,重塑監管理念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保險市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。監管應當給市場留下探索和創新的空間,有效發揮其作為試錯過程的作用機制。實施競爭中立的監管政策,維護市場競爭的秩序和效率。提高保險市場法治水平,夯實重建市場倫理的基礎。

          《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提出具體要求和工作部署

          推動形成多層次、廣覆蓋、有差異的銀行保險機構體系

          ●強化保險機構風險保障功能。支持發展相互保險、健康和養老保險等機構。推動構建新型保險中介市場體系。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,加快設立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。增強出口信用保險市場供給能力,推進再保險市場建設,擴大巨災保險試點范圍。保險機構要提升風險定價、精細化管理、防災防損、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,精準高效滿足人民群眾各領域的保險需求。

          ●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。大力發展企業年金、職業年金、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,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。

          完善服務實體經濟和人民群眾生活需要的金融產品體系

          ●積極開發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。鼓勵保險資金通過市場化方式投資產業基金,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、先進制造業的支持力度。充分發揮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作用,大力支持國家戰略。鼓勵保險機構創新發展科技保險,推進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和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機制試點。支持保險資金、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產品投資面向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基金、股權投資基金等,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。

          ●加大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創新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,發展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。

          ●優化“三農”金融產品供給。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、增品、提標,推進稻谷、小麥、玉米等重要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。

          ●大力發展綠色金融。探索碳金融、氣候債券、藍色債券、環境污染責任保險、氣候保險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,支持綠色、低碳、循環經濟發展,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。

          ●豐富社會民生領域金融產品供給。加強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,鼓勵保險機構發展滿足消費者終身、長期領取需求的多樣化養老保險產品。鼓勵保險機構提供包括醫療、疾病、康復、照護、生育等,覆蓋群眾生命周期、滿足不同收入群體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。支持銀行保險機構針對家政、托幼、教育、文化、旅游、體育等領域消費需求,開發專屬信貸和保險產品。加快發展醫療衛生、安全生產、食品安全等領域責任保險。推動車險綜合改革,完善車險條款和費率形成機制。

          精準有效防范化解銀行保險體系各類風險

          ●增強抵御風險能力。銀行保險機構要制定中長期資本規劃,多渠道補充資本,依法合規創新資本補充工具,同時加強資本管理,發揮資本對資產擴張約束和資源配置優化的作用。

          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

          ●嚴格規范股權管理。銀行保險機構要按照資質優良、公開透明原則,動態優化股權結構。加強對股東股權的監督管理,推動集中登記、托管,規范股權質押、變更和增資等行為。

          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

          ●引進先進國際專業機構。吸引財富管理、不良資產處置、專業保理、消費金融、養老保險、健康保險等領域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境內市場。

          加強金融監管和廉潔金融建設

          ●嚴格依法依規監管。強化依法監管、依法行政,嚴肅查處銀行保險機構違法違規行為,加強問責和處罰信息披露力度,切實解決金融領域違法違規成本過低問題。? ? ? ? ?

        分享:

        來源:金融時報

        責任編輯:郭豫亮

        [版權與免責聲明]

        專題推薦

        為加強對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的監督管理,促進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,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》等法律法規,中國銀監會、工業…[詳情]

  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本站聲明 | 聯系方式 | 征稿啟事 | 評論須知 | 站點地圖 | 會員登錄
        主辦:贛州市普惠金融協會
        協辦:贛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 人民銀行贛州市中心支行 銀保監會贛州監管分局
        Copyright? 2009-2012 www.hxsjtf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贛州金融網 版權所有.
        請使用IE6.0以上版本或將瀏覽器設置為兼容模式瀏覽本網站
        贛ICP備18016875號-2 贛公網安備36070202000326號 技術支持:紅浩網絡
        69视频